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北京出台养老机构预收费新规:筑牢“养老钱”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9/27 0:00:00
  • 在中国式养老体系持续织密“养、医、护、享”保障网的过程中,长者及家属对“养老钱”的安全顾虑,始终是影响养老体验的关键痛点。近期,北京市民政局牵头起草《北京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管理办法》),于9月22日至2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这份涵盖“收取规则、资金存管、存量过渡、监督管理”的36条新规,直指预收费乱象,通过划定“红线”、搭建“监管框架”,为长者财产安全保驾护航,也为全国养老资金监管提供了“北京样本”。
    一、政策背景:预收费“双刃剑”下的民生焦虑
    随着北京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,预收费模式逐渐成为不少机构的运营选择——既能让长者享受一定价格优惠、减少缴费频次,也能帮助机构提前回笼资金、降低运营风险。但这一模式的“另一面”却暗藏隐患:部分机构资金管理不透明,出现“收费后资金链断裂”导致的退费难;更有不法分子借“养老服务”之名,以“高利息、高回报”为诱饵骗取“养老钱”,不仅让长者蒙受财产损失,更破坏了养老服务市场的信任根基。
    数据显示,预付式消费领域普遍存在“监管账户资金余额低、商户不愿存”的问题,养老服务因其服务周期长、涉及金额大,资金安全风险更突出。在此背景下,《管理办法》的出台,正是对“如何平衡预收费便利与资金安全”这一民生关切的直接回应,也是北京对中国式养老体系中“资金保障”环节的重要补位。
    二、四大核心措施:给预收费“套上紧箍咒”
    《管理办法》以“安全、规范、平稳过渡”为原则,从“收、存、退、管”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,让每一笔“养老钱”都有迹可循、有险可防。
    1.收取规则“划红线”:压缩周期,严控风险
    针对“预收费收多少、收多久”的核心问题,《管理办法》明确三大限制:
    服务费“限3个月”:床位费、服务费、膳食费等核心费用,最多按3个月收取,避免机构一次性收取半年、一年费用导致的资金沉淀风险;
    押金“限4倍月费”:押金金额不得超过月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4倍,防止机构以“押金”名义占用过多长者资金;
    会员费“严管控”:不提倡、不鼓励收取会员费,若确需收取,需满足“床位300张以上、3星级以上、提供银行保函或履约保证保险”三大硬性条件,从资质和风险对冲两方面降低隐患。
    这些规定从源头压缩了资金风险空间,让预收费回归“便利服务”本质,而非“融资工具”。
    2.资金存管“上保险”:专用账户+风险保证金,防挪用
    为避免资金“体外循环”,《管理办法》强制要求“资金全存管、使用有约束”:
    唯一专用账户:所有预收资金必须直接存入专属专用存款账户,机构不得私设账户截留资金;
    星级风险保证金:按养老机构星级留存30%-80%的风险保证金(星级越高,留存比例越高),该资金除退费外不得支出,相当于为“养老钱”设立“应急储备金”;
    异常预警机制:灵活设置资金异常流动触发条件(如短期内大额支出、资金流向非服务相关领域),一旦触发,将及时预警或暂停支出,从流程上阻断挪用可能;
    退费“一次性结清”:符合服务协议约定的退费条件时,机构需一次性退还剩余费用,杜绝“拖延退费”“分批退费”等侵害长者权益的行为。
    3.存量过渡“稳步子”:6个月消化,避免“一刀切”
    考虑到已有机构存在存量预收费,《管理办法》设置6个月过渡期,确保政策平稳落地:
    存量资金全存管:已收取的服务费、押金,需自2023年3月10日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开始,全部纳入专用账户存管;
    会员费“分类处理”:具备收取会员费条件的机构,按新规存管;不具备条件的,停止收取新会员费,并对已收资金规范存管,避免因“急刹车”影响长者权益。
    4.监督管理“无死角”:合同网签+多维度监管
    为解决“监管难、数据不全”的问题,《管理办法》创新衔接北京既有政策,实现“全量监管”:
    衔接合同网签:通过北京已推行的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制度,全量掌握机构预收费金额、频次等数据,确保资金“应存尽存、应入账尽入账”;
    纳入多重监管:将预收费监管纳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执法检查、信用监管范畴,对违规机构采取信用惩戒、责令整改等措施,形成“不敢违、不能违”的震慑力。
    三、新规的深层意义:守护“夕阳红”,规范“养老业”
    《北京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的出台,不仅是对长者财产安全的直接守护,更对中国式养老体系的完善具有多重意义:
    对长者及家属而言,新规让“预付养老费”从“心里没底”变成“有规可依”,尤其是风险保证金、异常预警等机制,相当于为“养老钱”上了“双保险”,减少了“交钱容易退费难”的焦虑;
    对养老服务市场而言,新规通过“优胜劣汰”倒逼机构规范运营——资质差、依赖“高预收费”融资的机构将被淘汰,而合规经营、注重服务质量的机构将获得更多信任,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,推动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;
    对中国式养老体系而言,新规填补了“资金监管”的短板。此前,我国养老保障更多聚焦于服务供给(如机构建设、医养结合)、人才支撑(如护理员培养),而此次北京的探索,将“资金安全”纳入体系化保障,让“老有所养”不仅“有服务可享”,更“有钱财安全可依”,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。
    结语:让“养老钱”安心,让“夕阳红”更暖
    从天津河西区的老年意外险,到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,再到北京此次的预收费管理新规,中国式养老的保障网正从“广度覆盖”向“深度细化”迈进。《管理办法》的征求意见,既是对民生关切的快速响应,也是地方政府在养老治理领域的积极探索。未来,随着新规的完善与落地,加之长期护理保险、医养结合等政策的协同发力,亿万长者不仅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,更能守住“养老钱”的安全底线,让“夕阳无限好”的愿景,多一份安心与踏实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
点击这里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