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中国养老产业的“伪需求”幻象??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9/29 0:00:00
  •     当中国老年人口突破3亿,“银发经济”被视作潜力无限的蓝海,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然而,在对全国458家养老机构(涵盖高端豪华与经济实惠、医养结合与纯粹照料等多种类型)进行深度调研后,我们却看到了行业繁荣表象下的隐忧:所谓的“旺盛需求”中,大量是被包装的“伪需求”;而政策的善意引导,也在实践中陷入了难以调和的“悖论”。这双重困境,正让中国养老产业在探索中步履维艰。
        一、“伪需求”困局:看似火热的市场,实则供需错配
        调研中,机构负责人的无奈、家属的纠结、老人的期待,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市场宣传的“潜在需求”,与家庭真正能承受、愿意买单的“有效需求”,存在巨大鸿沟。这种错位,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。
        1.价格“天花板”撞上需求“地板”:多数家庭“望价却步”
        不少人认为,随着居民收入提升,高品质养老服务会成为“刚需”。但调研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答案:价格,仍是横在普通家庭与养老机构间的最大壁垒。
        在一线城市核心区,高端养老机构的月费普遍突破1万元,部分配备专属医疗团队、私人照料的机构,月费甚至高达3-5万元。这些机构虽装修精致、宣传到位,入住率却大多不足60%,且客户几乎全是高净值人群(如企业主、退休高管)。与之相对,定位中低端的机构(月费3000-6000元)看似“亲民”,却面临两难:要么床位空置率超过30%,要么入住老人频繁抱怨“服务跟不上”——他们希望获得更专业的护理,却无力承担更高费用。
        所谓的“高需求”,很多时候是机构的“自导自演”:为了吸引投资或申请政府补贴,部分机构会夸大“意向客户数量”,将“咨询过”等同于“准备入住”;更有甚者,临时“填充”床位制造高入住率假象。真实的市场需求,远比我们想象中狭窄——能同时满足“有支付能力”和“愿意送老人入住”的家庭,仍是少数。
        2.花哨服务VS核心刚需:家属要的是“安心”,不是“热闹”
        为了打造差异化优势,许多养老机构推出了五花八门的“增值服务”:老年油画课、跨省旅游团、生日派对……试图营造“活力养老”的氛围。但调研中,家属的反馈却格外一致:这些“锦上添花”的服务,远不如扎实的基础照护重要。
        一位家住上海的女儿坦言:“我送母亲去养老院,最在意的是她洗澡时有人扶、吃药时有人盯、半夜不舒服能及时找到人。至于会不会画画、去不去旅游,根本不重要。”而不少机构恰恰本末倒置:花重金打造活动中心,却连“失能老人翻身频率”“压疮预防措施”都没有明确标准;宣传“医养结合”,却只配备1名兼职医生,紧急情况仍需家属自行送医。
        这种“需求错配”,本质是机构对“养老需求”的误读:他们以为“丰富生活”能打动家属,却忽视了家属最根本的焦虑——“老人能否安全、健康地活下去”。当基础照护不过关时,再花哨的服务,也成了“无用功”。
        3.同质化竞争:不是需求不足,是供给“无效”
        政策鼓励与资本热情的双重驱动下,大量养老机构扎堆落地,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近郊,甚至出现“3公里内5家养老院”的情况。但这些机构的服务内容、收费标准高度雷同:同样的“双人间+公共活动室+食堂”配置,同样的“24小时护理”宣传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
        为了争夺有限客源,机构不得不陷入“价格战”:你降500元,我就送“免费体检”;你免押金,我就包接送。这种恶性竞争,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,更导致机构无力投入资源提升服务质量——护理员薪资低、流动性大,专业培训缺失,最终陷入“服务差→入住率低→更没钱提升服务”的恶性循环。
        看似“供给过剩”,实则是“无效供给”过多:市场需要的是“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机构”“面向认知症老人的照护中心”“能提供上门服务的社区养老院”,而不是一批“千篇一律”的普通机构。大量资源浪费在重复建设上,真正的细分需求却无人满足。
        二、政策悖论:善意的引导,为何成了“绊脚石”?
        “伪需求”的滋生,不仅源于市场的盲目,更与政策执行中的“矛盾”密切相关。调研发现,当前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,存在三大“悖论”,加剧了行业困境。
        1.补贴“双刃剑”:是鼓励发展,还是“养懒汉”?
        为了支持养老产业,国家和地方推出了多项补贴政策:新建机构按床位补贴、运营后按入住率补贴、接收失能老人额外补贴……初衷是好的,但执行中却出现了“偏差”。
        部分机构把“拿补贴”当成核心目标,而非“做好服务”:为了获取“床位补贴”,盲目扩建床位,不管当地是否有足够需求;为了达到“入住率补贴标准”,降低入住门槛,甚至接收不符合照护条件的老人,导致服务质量下滑;更有少数企业“钻空子”——注册养老机构套取补贴后,实际却从事房地产、旅游等其他业务,形成“政策寻租”。
        原本用于“扶持优质机构”的补贴,反而成了“劣质机构的温床”。那些真正投入资金提升服务、深耕细分领域的机构,却因“床位数量少”“入住率提升慢”,难以获得足额补贴,陷入不公平竞争。
        2.监管“缺位”与“越位”:该管的不管,不该管的管太死
        养老机构的监管涉及消防、卫生、医疗、安全等多个领域,但调研中,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:监管要么“缺位”,要么“越位”,难以真正保障服务质量。
        “缺位”体现在关键环节:比如护理员资质认定,各地标准不统一,有的地方只需“培训3天即可上岗”,导致护理队伍专业性参差不齐;对“服务质量”的评估,多停留在“是否有消防通道”“是否有急救设备”等硬件检查,很少深入“护理流程是否规范”“老人满意度如何”等软件层面。
        “越位”则体现在行政审批:一家位于苏州的养老院负责人抱怨,从申请筹建到正式运营,要跑12个部门,仅消防审批就耗时8个月,“要求我们在活动室装3个消防栓,却不管这些消防栓会不会影响老人活动”;更有地方要求“机构必须配备营养师”,但当地根本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,最终只能“找个厨师挂名”。
        监管的“失准”,既没能挡住“劣质机构”进入市场,又给“优质机构”的发展设置了障碍,陷入“管不住坏人,也放不开好人”的困境。
        3.市场化与公益化:边界模糊,机构“左右为难”
        中国养老产业的定位,始终存在“市场化”与“公益化”的拉扯:一方面,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,希望通过市场效率解决供给不足问题;另一方面,又强调养老的“公益属性”,要求机构“低价普惠”。这种模糊的定位,让机构陷入“两难”。
        若偏向市场化,机构会提高收费以保障利润,但会被指责“背离公益初心”,甚至失去政策优惠;若偏向公益化,收费过低导致利润微薄,难以维持运营——不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如此,靠政府补贴勉强存活,一旦补贴减少,就面临关闭风险。
        更尴尬的是,部分机构试图“两头讨好”:既想通过高端服务赚取利润,又想申请公益补贴,结果导致定位混乱——高端客户觉得“不够私密”,普通客户觉得“价格太高”,最终两边不讨好。
        三、破局之道:回归“养老本质”,让政策“精准发力”
        458家养老机构的调研,不是为了否定养老产业的潜力,而是为了正视问题、找到出路。要走出“伪需求”困局与政策悖论,关键在于“回归本质”——以老人的真实需求为核心,让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。
        1.先搞懂“真需求”:区分“想要”与“能要”
        市场的核心是“需求”,但必须区分“潜在需求”(想要)和“有效需求”(能要且愿意要)。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牵头开展全国性的养老需求调研,不仅统计“老人需要什么服务”,更要摸清“家庭能承受多少费用”“愿意通过何种方式购买服务”。
        比如,针对失能老人家庭,重点调研“每月能承担的照护费用”“最担心的照护问题”;针对健康老人,调研“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养老”“需要哪些日间照料服务”。只有掌握这些真实数据,机构才能精准定位,避免盲目建设。
        2.聚焦“核心能力”:把基础照护做到极致
        养老的本质是“照护”,而非“娱乐”。政策应引导机构将资源集中在基础照护上:一方面,制定统一的“照护服务标准”,明确失能老人翻身频率、压疮预防、用药管理等细节;另一方面,加大对护理员的培训补贴,提高薪资待遇,解决“护理员短缺”“专业性不足”的问题。
        对于机构而言,与其花重金搞“增值服务”,不如先把“基础项”做好:比如配备足够的全职医护人员、建立紧急呼叫响应机制、优化老人饮食营养搭配。当基础照护足够扎实,自然能赢得家属的信任——这才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。
        3.优化政策:让补贴“精准”,让监管“有效”
        政策的关键在于“精准”和“灵活”。在补贴方面,应从“按床位、入住率补贴”转向“按服务质量、专业程度补贴”:比如,对接收失能老人的机构给予更高补贴,对通过“专业照护认证”的机构额外奖励,避免“撒胡椒面”式的补贴浪费。
        在监管方面,要厘清“边界”:一方面,加强对“服务质量”的监管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从老人满意度、护理事故率等维度考核机构;另一方面,简化不必要的行政审批,比如对小型社区养老机构,可推行“一站式审批”,减少流程耗时。
        4.明确“边界”:市场化与公益化并行不悖
        养老产业不是“纯公益”,也不能“纯市场化”。政策应清晰界定不同机构的定位:对于承担“基本养老服务”的机构(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、农村养老院),由政府兜底,保障低价普惠;对于提供“高端、个性化服务”的机构(如高端养老社区、认知症照护中心),则完全交由市场,允许合理盈利。
        同时,鼓励“公益+市场”的融合模式:比如,政府通过“购买服务”的方式,让市场化机构为困难老人提供低价照护;机构在开展盈利业务的同时,承担一定的公益责任(如免费为社区老人提供体检)。这样既能保障弱势群体的需求,又能激发市场活力。
        中国养老产业的潜力,从未因“伪需求”而消失——3亿老人的照护需求、亿万家庭的养老焦虑,都是真实存在的。关键在于,行业要跳出“盲目扩张”“花哨营销”的误区,回归“让老人有尊严、有质量地生活”的本质;政策要走出“悖论”,成为“引导者”而非“阻碍者”。只有这样,中国养老产业才能真正突破困局,迎来真正的繁荣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
点击这里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