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亲历旅居康养:我摸清了这些 “深坑”!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10/6 0:00:00
  •     随着老龄化加速,“候鸟式旅居康养”成了不少身体好、有闲钱的老人新选择——冬天去海南避寒,夏天去云南避暑,听起来惬意又省心。可去年我偶然踏入这行,三个月体验了三家旅居康养机构,才算真正摸清这滩浑水的“水深”:看似风光的康养背后,藏着不少针对老人的陷阱,今天就把亲身经历说透,帮大家避坑。
        一、先踩的第一个坑:自媒体的“夸大宣传”
        最初决定尝试旅居康养,是刷到不少自媒体的“种草视频”——镜头里的机构环境清幽、三餐丰盛,博主还说“实地探访,老人都夸好”。可真到了第一家机构才发现,视频里的“湖景房”其实是隔了三条街的公园,“每日新鲜海鲜”不过是冷冻虾蟹反复加热。
        后来和机构工作人员闲聊才知道,很多自媒体根本没做实地调查:找老板拍段素材、问两句“好不好”,就把“顶级康养”“性价比之王”的标签往视频里贴,有的甚至收了推广费,连机构的卫生状况、餐饮标准都没核实。老人很容易被这种“眼见为实”的视频忽悠,等真住进去,才发现“货不对板”。
        二、消费分层里的“安全区”与“雷区”
        其实旅居康养也分档次,只要不贪便宜、不碰“特殊规则”,基本能避开大部分坑:
        高端机构(月费7000元以上):住、吃、玩确实能达标,独立卫生间、24小时服务、文娱设施齐全,不用太担心“缩水”;
        大众化机构(月费1800-2400元/人):大多是两人标间,独立卫浴、电视WiFi是标配,早餐粥品馒头、中晚餐两荤两素一汤,吃饱没问题。周边环境如果在市区,购物交通还方便;要是在乡村,可能得提前备齐生活用品。
        这些“明码标价、住多久交多久”的机构,就算有问题也容易解决——比如餐饮分量少,提意见大多会改;实在不满意,退住走人也不麻烦。真正的“深坑”,藏在另一种交费方式里。
        三、最致命的坑:“投资性交费”,进去就难出来
        很多机构会推销“会员制”:一次性交10万、20万甚至30万,就能享受“每天20-30元包吃住”“住满一年返利息”“全国机构通用”的福利。我住的第二家机构,就遇到不少老人被这种“优惠”套牢,其中的猫腻让人心惊:
        1.资金链的“赌局”:老板拿你的钱“开新馆”
        机构老板常说“交的钱用来扩张,让更多老人受益”,可实际是拿老人的本金去外地开新机构,再用新机构吸引更多人交钱——说白了就是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有个住了半年的老人跟我说,他之前投过另一家机构,交了5万,结果公司资金链断了,直接破产,钱全打水漂。
        2.入住的“推脱术”:想住?先等“客满”
        按机构规定,会员入住要提前一周预约,可很多老人预约时,总被以“客满”为由拒绝。有对老夫妻去年冬天想住海南的机构,预约了三次都被拒,最后自己开车过去,发现空房间至少有10间,机构才不情不愿地安排。等他们住进去,已经开春了——原本想避寒,结果白等了一个冬天。
        后来才知道,机构故意不让会员入住,是怕“包吃住”的成本太高:收了10万会员费,要是老人常年住,机构根本赚不到钱,不如用“客满”把人挡在外面。
        3.老人的“无奈妥协”:怕出事,不敢较真
        我在第二家机构时,发现他们的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注册地,和实际经营地根本不一样——按规定,这属于违规经营。我找负责人交涉,对方还不耐烦,我放话“不改就举报让你停业”,对方才赶紧改善餐饮。
        可没过多久,有个老人拉着我说:“别举报啊,改了就行。”原来他交了10万会员费,怕机构真停业了,钱退不回来,也没地方去;还有老人说,就算知道机构有问题,也不敢闹——“告都告不赢,交款给的全是收据,连张正规发票都没有。”
        四、维权难:那些“说不清道不明”的猫腻
        住第三家机构时,我特意查了“天眼查”,发现不少机构都有类似问题:证照不符、合同条款模糊(比如“入住优先级”“退费条件”全是口头承诺)、收费没有正规票据。有老人咨询过律师,得到的答案是“很难维权”——合同没写清楚,收据不能当正式凭证,就算起诉,也很难举证。
        更让人心酸的是,有个老人跟我说:“这家投了10万,之前那家5万没了,这家再出事,养老钱就全没了。”可就算知道风险,他们也只能“祈祷机构别倒闭”——毕竟钱已经交了,退不回,也挪不走。
        最后想说:别让“康养”变成“坑养”
        旅居康养本是让老人享受生活的事,却被一些机构变成了“圈钱工具”。如果你或家里老人想尝试,一定要记住:
        别信自媒体“一面之词”,最好让子女帮忙查机构资质(天眼查、企查查能看证照是否一致);
        坚决不碰“投资性交费”,就算优惠再诱人,也别把养老钱搭进去;
        交款一定要要正规发票,合同逐条看清楚(尤其是入住、退费条款);
        遇到问题别妥协,保留证据(聊天记录、收据、餐饮照片),找当地民政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。
        希望这些经历能帮大家擦亮眼睛,也盼着能有更多监管关注这个领域——别等老人的养老钱打了水漂,才来“亡羊补牢”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
点击这里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