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新闻
- 从美国 DUNWOODY VILLAGE养老院看中美养老
-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/9/29 0:00:00
- 美国有句常被年轻人印在T恤、写在礼品上的谚语:“对你的孩子好一些,他们将决定你去哪家养老院。”这话在当地人嘴里是轻松的调侃,听在华裔耳中却多了几分心酸——它直白地道出了美国养老的核心现实:靠子女,往往不现实。而这,恰恰与中国“养儿防老”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反差。
前段时间,因女儿应聘志愿者,我得以走进位于美国的DUNWOODYVILLAGE老年社区(按中国人的说法,便是“养老院”)。这座社区的历史能追溯到19世纪:1842年,基督教贵格会教徒威廉?胡德伍迪在此居住,发家后用自家土地创办了帮助穷人再就业的公益性组织,如今社区里仅存的八角形建筑便是当年的遗迹,2006年还被列为国家史迹,成了当地小学生学习历史的场所。直到1974年,他的资产委托人在此基础上建起了这座非营利老年社区,初衷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、能提升生活质量,还能守护尊严与人文关怀的地方。
刚进社区,严格的管理便给我留下了印象:所有外来人员必须登记,胸前佩戴访客名牌才能入内。走进接待大厅,两侧延伸出的封闭恒温通道格外贴心——无论寒冬酷暑、刮风下雨,老人们都能穿着轻便衣物,自在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,不用再担心天气对出行的影响。
社区的居住方式分为两类,适配不同需求的老人。一类是公寓,有一居室和两居室可选,面积从39平方米到136平方米不等,每月费用在2600美元至8700美元;另一类是house,面积更大,从88平方米到162平方米,月租也相应更高,介于4732美元至17200美元之间。显然,能住在这里的老人,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,但从他们的状态里,能清晰感受到这份投入的价值:即便身形已有些佝偻,老人们仍会穿得整整齐齐,西服笔挺;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,没有丝毫疏离,反而主动笑着打招呼,脸上满是自信与慈祥。
社区里随处可见小巧的代步车,那是老人们的“私人交通工具”——有的车后还挂着助行器,到了目的地停好车,便取出助行器慢慢行走,既保证了行动效率,又兼顾了安全。我甚至忍不住想:若是这类代步车多了,或许社区还得增设交通标志和红绿灯,在活动场所划上专属停车位,倒也成了一种可爱的“小烦恼”。
更让人关注的,是社区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系,完全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“量身定制”。对于能自主活动的老人,社区提供“护理+住宿”结合的服务,在6-7个独立区域安排24小时护理,既不干涉老人自由,又能随时提供帮助;对于需要更多照护的老人,服务人员每天会提供4小时专属照料,从协助沐浴、提醒服药、更换敷料,到帮忙进餐、辅助行走,事无巨细;而针对早期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症患者,社区还专门设置了封闭监控的护理区,24小时重点看护,区内有花园走廊这样的安全空间,既能防止老人走失,又能让他们接触自然,同时还提供康复服务,以及家庭与医院之间的衔接协助。更贴心的是,这里虽有专业医疗团队,却不强制老人更换医生——老人们仍能继续信任自己熟悉的医生,这份尊重让人心安。
社区的配套设施也充满生活气息:楼下有间专门的二手交易室,每周一对外开放,里面的物品大多是老人们用不上却舍不得丢的“宝贝”,小到摆件、书籍,大到家具、电器,透着一股温暖的烟火气;小礼堂里或许曾举办过合唱、讲座,餐厅的当日菜谱写得明明白白,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用餐,聊着家常;活动室里摆放着桌椅,是社交与休闲的好去处;还有一处安静的角落,供老人们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,细微之处满是人文关怀。听说社区里还有游泳池和水疗房,虽未能亲见,但不难想象老人们在其中放松的场景。
走出DUNWOODYVILLAGE时,我不禁想到中国的现状:如今国内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,多数家庭仍以“家庭养老”为主,但在城市里,年轻人面临工作压力大、时间精力有限等问题,家庭养老的困境越来越明显。美国的养老院模式或许不能完全照搬,毕竟国情、文化、观念都不同,但它所传递的“让老人有尊严、有质量地生活”的理念,却值得我们思考。
养老从来不是“将就度日”,而是“好好生活”。希望未来中国能逐步建立起更符合自身国情的养老体系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,也让子女们少一些后顾之忧——这或许是我们面对老龄化挑战时,最温暖的目标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