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新闻
- 中国基本养老服务的破题之路与未来图景
-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/9/29 0:00:00
- 当中国老年人口规模突破3亿,养老议题已从家庭私事升级为关乎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重大命题。从“老有所养”的基础保障,到“老有善养”的品质追求,基本养老服务作为我国养老领域的制度创新,正成为破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抓手。那么,面对当下养老需求的新变化,这项制度需要重点突破哪些难题?又将如何勾勒中国养老的未来形态?
一、养老需求的“新变局”:总量、结构与场景的三重转变
如今的中国养老需求,早已不是“吃饱穿暖”的单一诉求,而是呈现出多维度、深层次的新特征,这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。
首先是需求总量的“刚性增长”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,家庭养老的压力持续传导——过去“多子多福”的家庭结构逐渐被“少子化”“小型化”取代,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况愈发普遍,年轻人在工作与照护间的平衡愈发艰难,亟需社会服务承接家庭难以承载的压力。
其次是需求结构的“分层多元”。老年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“生存型”保障,而是延伸至“发展型”与“娱乐型”领域:有人需要基础的生活照料,有人渴望老年大学、文化活动等精神滋养,还有人追求旅游、社交等品质生活。这种多样化偏好,要求养老服务从“一刀切”转向“精准供给”。
更关键的是健康需求的“跨界融合”。随着老年人健康意识提升,养老与医疗的边界逐渐模糊,“医养康养结合”成为核心诉求——不少老人既需要日常照护,也需要慢性病管理、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,甚至在失能、半失能阶段,对专业医疗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。
与此同时,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变化。长期以来,家庭是我国养老的核心载体,承担着物质保障、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的责任。但人口变迁、代际关系重构,让传统“养儿防老”的代际反哺模式逐渐弱化;而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与待遇提升,又赋予老年人更多经济独立性,对子女的赡养依赖有所降低。这种“家庭功能弱化+个人自主增强”的叠加,让养老服务的社会化、专业化需求愈发凸显。
二、破题关键:基本养老服务要解决的“核心痛点”
尽管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实现跨越式发展,但面对庞大且复杂的养老需求,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,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“老有善养”目标的落地。
首当其冲的是资源分配与供需匹配的“失衡”。城乡之间的差距尤为突出:城市养老资源相对集中,而农村地区不仅养老保险水平偏低,专业照护、社区服务等供给更是严重不足;即便是城市内部,优质普惠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存在缺口,不少老年人“想请人照护却找不到合适服务”“能找到服务却负担不起”,供需错位问题显著。
其次是政策与理论层面的“模糊地带”。在2023年之前,基本养老服务的内涵外延、政府职责边界、服务标准等缺乏全国统一规范——各地虽陆续推出本地服务清单,但内容差异大,部分地区甚至存在“重形式、轻实效”的情况。这种“政策碎片化”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,也让基层执行缺乏清晰指引。
直到2023年5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并首次发布《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》(以下简称《清单》),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。《意见》明确了“服务对象、谁来服务、什么服务、如何推进”的核心问题,《清单》更是列出16项具体服务内容,从助餐助浴到失能照护,从康复服务到权益保障,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统一的“施工图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基本养老服务并非简单照搬国际经验,而是我国福利领域的“原创概念”。它建立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框架下,贴合中国“家庭为基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”的养老传统,没有直接可对标的国际模式,这也意味着其建设过程需要更多本土化的探索与创新。
三、四大关键要素:读懂基本养老服务的“中国内涵”
要实现“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”的目标,需先厘清这项制度的核心逻辑——它包含四个不可分割的关键要素,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养老服务的独特内涵。
第一,“服务”的核心是“人”的需求。基本养老服务不仅包括基本养老保险、护理补贴等“物质帮助”,更核心的是照护服务与关爱服务。相较于社会保险的“参保-发放”流程,照护服务涉及上门照料、康复辅助、情感陪伴等具体场景,需要专业人员与个性化方案,递送过程更为复杂,也更能体现“以人为中心”的理念。
第二,“基本”的底线是“保基础、广覆盖”。“基本”不意味着“低质量”,而是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生活与照料需求——比如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、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护、困难老人的助餐服务等。它遵循“可持续”原则,不追求“全包揽”,而是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获得“底线保障”,避免因资源有限而遗漏重点群体。
第三,“全体”的目标是“均等化、普惠性”。“全体”并非指“一刀切”的统一服务,而是让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,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、无论收入高低,都能“方便可及、大致均等”地获得服务。这意味着要逐步缩小城乡、区域差距,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与城市老人同质的基础服务,让困难群体不被排除在保障之外。
第四,“多方主体”的逻辑是“共担而非替代”。有人认为基本养老服务应由政府“全包”,但这一认知不符合我国国情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共担性原则”:在赡养人、扶养人履行法定义务的基础上,政府通过提供基本服务、市场通过发挥资源优势、社会通过互助共济,共同分担养老压力。也就是说,基本养老服务是“支持家庭”,而非“替代家庭”,它旨在帮助家庭更好地承担养老责任,而非削弱家庭的核心作用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的中国式路径
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,不是短期的“补短板”工程,而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长期布局。未来,这项制度将沿着三个方向发力,逐步实现从“老有所养”到“老有善养”的跨越。
其一,以普惠性服务破解“可及性”难题。短期来看,要重点补齐“急难愁盼”的短板——建立保险、福利、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,扩大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的覆盖范围,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先享受到保障;长期来看,要通过优化资源布局、降低服务成本,让基本养老服务向更多老年人扩散,比如在社区增设日间照料中心、在农村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设施,让老人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”。
其二,以家庭为核心构建“多元协同”生态。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流选择,未来要通过多渠道为居家养老“赋能”: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,让老人在家中生活更安全;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将医疗资源延伸到家庭;鼓励社会组织提供“喘息服务”,让照料老人的家属能有短暂休息时间。通过国家、家庭、社会的合力,为老年人营造“在家养老、专业护航”的支持环境。
其三,以新发展格局激活“银发经济”潜力。基本养老服务并非“纯投入”的公益事业,而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“引擎”。未来,大部分基本养老服务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——这既能提升服务效率,也能激活“银发市场”的活力。随着经济发展,养老将从“生活必需型”转向“享受型、发展型”,老年人对个性化、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,而这些非基本养老服务将由市场承接,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,最终实现“养老”向“享老”的升级。
从3亿老人的基本需求,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期待,基本养老服务的完善之路,既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“中国方案”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保障中获得尊严,在服务中感受温暖,“老有善养”的目标便不再遥远,而这,正是我们对老龄化时代最好的回应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