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关注失智老人早期信号:早识别、早干预是关键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10/17 0:00:00
  •   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失智症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。很多人容易将失智症早期症状误认为正常衰老,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了解失智症的早期表现、分类特点及应对方式,对守护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。
        一、失智症不是“老糊涂”,这些分类要分清
        失智症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综合征,主要分为四大类:
        退化性失智症: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类型,占所有病例的50%以上,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,会逐步损害认知与行为功能。
        血管性失智症:由脑血管问题引发,比如脑梗塞、脑出血后导致的认知功能减退。
        混合性失智症:同时存在退化性和血管性两种病因,常见于老年群体中。
        其他因素导致的失智症:如脑部感染、外伤、肿瘤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发的认知障碍。
        无论哪种类型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病程呈慢性进展,从早期轻微症状逐渐发展到影响日常生活,因此早期发现尤为重要。
        二、早期症状隐匿,这几个信号别忽视
        失智症早期症状不明显,容易被家人和患者自身忽视,但只要细心观察,仍能发现一些关键信号:
        记忆力减退:并非普通的“忘事”,而是反复忘记近期发生的事,比如刚吃过的饭、刚放下的物品,且事后无法回忆,甚至会编造记忆来掩盖遗忘。
        语言能力下降:说话时频繁卡顿、找不到合适的词语,或者重复表达同一内容,与人沟通时难以理解对方的意思。
        空间感知障碍:在家中容易迷路,比如找不到卧室或卫生间;出门后无法辨别方向,即使是熟悉的路线也会走错。
        性格与行为改变: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、多疑,或出现情绪淡漠、不爱与人交流的情况,甚至会做出异常行为,如乱藏东西、随地吐痰等。
        判断力减退:在日常决策中出现明显失误,比如买东西时给错钱、天气变化时穿错衣服,无法正确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。
      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这些症状并非“正常老化”的表现。数据显示,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约为5%,但全球仅有22%的患者接受过正规诊治,我国因认知不足导致的就诊率更低,很多家庭直到患者症状严重才就医,错过了延缓病情的机会。
        三、分清“失智”与“失能”,避免混淆延误干预
        很多人会把“失智”和“失能”混为一谈,其实二者是不同的概念,但又存在密切联系:
        失智:核心是认知功能损害,比如记忆、思维、语言、判断等能力下降,患者可能身体机能正常,但无法正常思考和处理日常事务。
        失能:主要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,按照国际标准,吃饭、穿衣、上下床、上厕所、室内走动、洗澡这六项基本活动中,只要有一项或多项无法独立完成,就属于失能。
        随着失智症病情进展,患者会逐渐出现失能症状。数据表明,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,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失能和半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,占比达13%。因此,一旦发现失智早期信号,及时干预能有效延缓向失能状态的发展。
        四、早干预+科学照护,为失智老人筑起“防护墙”
        面对失智症,“早识别、早干预”是核心原则,同时需要家庭照护与社会支持的共同配合:
        及时就医筛查:发现疑似症状后,尽快带老人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老年科进行认知功能评估,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,尽早开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。
        掌握科学照护技巧:照护者要了解疾病进展规律,与老人沟通时放慢语速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,避免指责其“记性差”;在家中做好安全防护,比如安装扶手、清理障碍物,防止老人跌倒或迷路。
       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:借助社区的老年服务资源,比如参加失智老人照护培训、加入家属互助小组;同时关注专业医疗资源,定期带老人复诊,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。
        失智症虽然无法彻底治愈,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照护,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,减轻家庭负担。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,关注失智老人群体,不仅是家庭的责任,更是社会共同的使命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
点击这里联系我们